当前位置:首页 > 日历 >
中美“缩表”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国内缩表以被动为主主动为辅
2017-05-22来源:中国外汇网编辑:admin

  自从全球经济进入弱复苏,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,全球的货币政策似乎也随之转向。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否与美联储“缩表”亦步亦趋?国内关于央行是否会缩表、会造成何种影响等的讨论正日益激烈。

  央行日前发布的《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,阐述了“如何理解所谓央行缩表”的话题,并表示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。

  实际上,与美国资产负债表相比,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有其独特之处。负债表中,通货与存款性机构准备金存款构成基础货币,基础货币是货币当局的主动负债,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,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负债产生的基础,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制约力量。

  除了基础货币外,还有政府存款、资本项目等其他科目。今年4月份中国央行总资产规模增加了3943.17亿元,这一扩表行为对应到资产端中,主要在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增加了3849.72亿元,该科目实际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;对应到负债端,由于季节性因素,4月份企业集中缴税,政府存款大量增加,而与此同时基础货币却在下降。可见央行扩表,并不代表基础货币增加;缩表,也不代表基础货币减少。

  与中国资产端科目组成不同,美联储以持有证券为主,其中国债与抵押支持证券的占比最大。上世纪40年代以前,美国还是以黄金储备为主;至70年代初,国债比重上升,黄金储备比重下降;金融危机期间,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大量投放基础货币,至今不到10年时间,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了约9倍,而同期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仅扩张1.7倍。如今,美联储缩表的目标,是要减少金融危机期间购入的大量证券。而中国国内并没有主动缩表的压力。

  可见与中国缩表的逻辑不同,美联储属于主动缩表。美国经济基本恢复,通过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来退出量化宽松,同时主动缩表能够让美联储在未来经济下滑时又有扩表的空间。

  中国国内缩表以被动为主,主动为辅。中国资产以外汇占款为主,在资本流出压力下,央行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流动性,调整其他科目,用以对冲外汇占款的影响,以及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。上述过程,导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与美联储的缩表有本质区别,国内的货币政策属于被动缩表。

  目前来看,国内经济数据并不十分乐观,央行资产负债表缺少收缩的必要性。在去杠杆时期,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。因此即使缩表,也不意味着收紧银根与收缩流动性。中国与美国,资产负债表构成不同、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,因此“缩表”不可同日而语。

关注平台
汇通财经微信 汇金财经微信